我们先来看看FDA对于外用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判定是什么样的态度。正如上面所说,FDA暂时没有发布具体的局部作用药物的单独的指导原则,所以我们可以从个药指南一探究竟。FDA在外用制剂的个药指南中涉及了多种不同的试验,包括:PK研究(如利多卡因贴剂)、PD研究(如糠酸莫米松软膏)、粘附力与刺激性研究(如各类贴剂)、体外研究(包括IVPT、IVRT和体外药效研究,如克立硼罗、阿昔洛韦)和验证性临床研究(如双氯酚酸依泊胺)。PK终点的BE研究仅仅适用于极少数外用制剂品种,因为大部分外用制剂都不会具有显著的全身暴露,同时对于具有全身暴露的品种,可能也需要证明全身暴露与局部药效之间的相关性;PD研究仅包括血管收缩试验,也叫作皮肤转白试验,一般用于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的等效性评价,是FDA唯一批准的可以用于皮肤外用制剂的PD终点(或者称替代终点)。对于体外研究来说,有些品种可以在满足药学一致性的情况下仅基于体外研究进行等效性评价,基本要求Q1/Q2一致,理化性质和/或微观结构相似,其中部分品种同时要求开展体外释放(IVRT)和体外透皮(IVPT)或体外药效学试验。在这些个药指南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药物必须使用临床终点作为生物等效性的判断的一部分,而总共有超过一半的个药指南涉及到临床终点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目光转回国内,CDE在2018年发布的《新注册分类的皮肤外用仿制药的技术评价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指出,针对新4类和5.2类药物,如果为外用的溶液剂,在Q1和Q2一致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豁免人体等效性试验。对于半固体制剂(如乳膏剂、软膏剂或者凝胶剂等)在关键质量属性一致的基础上,开展体外释放和体外透皮试验验证一致性。对于无法在药学层面建立一致性的情况下,建议开展临床对比研究。文中最后提到,对于药物的作用部位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方或两者兼具,药效或者作用部位浓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呈良好相关性时,可进行PK试验。同时对于虽然是局部作用但是可能会导致全身暴露且可能进而导致全身性的不良反应风险的品种(如利多卡因贴剂),建议开展人体PK对比研究。2021年CDE颁布的《皮肤外用化学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也提出了相类似的说法。所以对于外用半固体制剂来说,有两个难点:第一证明药学层面的一致性,第二证明局部药效和全身暴露的量效关系。这两个难点是决定能否开展体外研究或者PK等效性试验的重点。另一方面,CDE在2021年颁布的《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对于无法从药学以及非临床层面建立一致性的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的局部给药局部起效的药物而言,采用PK终点的BE试验并不适宜,建议开展临床终点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而对于皮肤剥离和皮肤微透析试验,其可靠性和可行性都还未得到较好的验证,FDA曾经有过对于皮肤剥离的相关指导原则,但由于其得出的结论相互冲突而被撤回,目前只有日本接受采用这种方法。
总的来说,对于局部作用局部起效的化学仿制药来说,首要的也是最直观的证明制剂一致性的方法就是通过药学评估,但受限于药学评估的难度以及可行性,多数都应考虑采取以临床终点的生物等效性研究。对于部分糖皮质激素来说,可以选用PD终点作为替代终点进行研究。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注册分类的皮肤外用仿制药的技术评价要求(征求意见稿)”,2018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部给药局部起效药物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2021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皮肤外用化学仿制药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1
4.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2019, Draft Guidance on Adapalene; Benzoyl Peroxide. Available at:[Accessed 28 April 2022].
5. Yu, L. and Li, B., 2014. FDA Bioequivalence Standards. 1st ed. New York: Springer, pp.243-272.
6. Miranda, M., Sousa, J., Veiga, F., Cardoso, C. and Vitorino, C., 2018. Bioequivalence of topical generic products. Part 1: Where are we now?.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23, pp.260-267.
7. Miranda, M., Sousa, J., Veiga, F., Cardoso, C. and Vitorino, C., 2018. Bioequivalence of topical generic products. Part 2. Paving the way to a tailored regulatory system.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22, pp.264-272.
8. 陈振.美国FDA《仿制药开发的个药指导原则》中局部外用药的生物等效性评价方法介绍和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2,53(02):277-282.DOI:10.16522/j.cnki.cjph.2022.02.016.
9. 施文佳,居文政,王来通,王文俊,陈娇,樊宇彤,张钰,阮小庶.国内外皮肤局部外用仿制药等效性评价对比[J].药学与临床研究,2021,29(03):204206.DOI:10.13664/j.cnki.pcr.2021.03.011.